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太阳以西 国境以南

当所有的过往都慢慢沉淀,心里还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? 欢迎光临绿竹的博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家乡的山林  

2009-01-23 13:13:59|  分类: 童年轶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 我的家乡在东北的林区,所谓林区当然是要有很多的群山和森林,但遗憾的是,那种情形应该是在多年以前,即便是在我上初高中时候,群山依旧,森林却早已被勤劳的工人们伐得所剩无几,现在的林区,森林少之又少,而且分散在各处,够不成规模。但这些都不能影响我对群山和森林的特殊的情感,毕竟那里曾经留下我无数的足迹和无尽的欢笑,而这一切都是我深藏在心底的美好记忆。

    那是在我刚刚步入初中搬家以后,我的家离山不太远,大概有两三里的路程吧。这段路够宽,但都是土路,路面坑坑挖挖,凹凸不平,很不好走。天气晴好时,有牛马车行过后,路面上会尘土飞扬,一场大雨过后,路就变得泥泞不堪。土路的两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地。曾经有段时间,在清晨时,我就在这段路上跑步,还好自己的脚踝够坚挺,从没有扭伤过。

    经过这段土路后,就到了山脚下。山不高,最多就三四百米,群山连绵不断。山路稍陡峭,崎岖蜿蜒前行,步入其中,前后的路上都很难看得到人。一年四季的山林迥然不同,各有特色。

    春天里,万物复苏,山林里一片的生机盎然,青草树木都吐出了新绿,这个季节进山多是为了采野菜,当然并不是因为生计所迫,原因有两点:一是喜欢吃野菜的味道,二是喜欢上山里玩,而玩总得找到个理由。野菜种类很多,有鸭子嘴、柳蒿芽、蛰麻子、刺老芽等等,都是老家人起的名字,并不清楚它们的学名,但它们都各有特点:之所以叫鸭子嘴,是因为它顶端的叶子是合拢在一起的,样子象鸭子的嘴巴;民谚说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,柳蒿芽长得就与艾蒿非常相似,区别在于艾蒿的茎上面有细细的茸毛,而柳蒿芽的茎是光滑的;蛰麻子的叶子上面有刺,不小心被蛰手的话会很痛,严重时会红肿起来;刺老芽最有特点了,它的茎干酷似竹杆,细细长长,上面布满了似仙人球上面的刺,有的一人多高,成群生长,要采摘的部分是它顶端刚发出的新芽。诸多种野菜各有其味,只是大多的味道都消散在记忆的长河里,但采摘的乐趣却记忆犹新。需要说的一点是,春天的山林里有一种会飞的蜱,虽然它的个头小,但会咬人,叮进皮肤里就不出来,喝血后会变得胖胖的,那时,跟着上山的狗经常会被咬,皮下会肿起一个包来,我也被咬到过,只是发现的比较早,它才刚刚咬破一点皮,就把它拽了出来,这小东西还会传播疾病呢,甚是可怕。

    夏天的山林最绚烂,野花满地,芳香各异,两边高矮不等的树木和花草会发出生长的快乐的声响。在种类繁多的树木中,松树占其中的大部分,松树种类也很多,高大挺拔,很是威武,最著名的应该算是红松了,但粗大的松木早已不见踪迹,留下的只有短短的可怜的残根,但其年轮仍清楚可见,近一米的直径足以证明它曾经在这里生长了上百年。山里很多的树木都是人工后种植的,枝干细而单薄,弱不禁风。森林是寂静的,静得空旷,鸟鸣声更加深了这种寂静,正所谓“鸟鸣山更幽”。山风被浓密的树木所遮挡,只停留在树梢,很难抵达面部,但即使是在浓烈的夏日,山里也是清爽的,空气中夹杂着泥土和野花的味道,一股山林里特有的芬芳气息。若是前几日刚刚下过大雨,那可以看到山间潺潺流淌的小溪,溪水穿行于枯枝残叶之间,有时会被掩藏起来,但沿着那沽沽的悦耳的流水声寻觅定会有所发现,心中涌起不尽的欢喜,溪水是清凉的,这种清凉沁人心脾,小溪两边厚厚的青苔会向你讲述古老的故事,只要你静心细听。

   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整个山林都被涂成了金黄色,瑟瑟的秋风把树上的果实吹熟,有松塔、山丁子、山核桃、狗枣等,很多都是林区所特有的果子,这些对少年时的我确是很具吸引力,既好吃又好玩,谁又能不心动呢,此外,山林里还有数不清的我不认识药材,真可谓满山是宝呀。

    冬天的山林是白色的,厚厚的积雪将夏季的繁华掩埋。这个时节去山里也是别有一番情趣。树上的树叶飘落了,更容易看到树上的鸟,地上的花草枯干了,更容易发现鼠洞的踪迹,尽管凛冽的寒风肆虐发威,却无法阻挡小动物觅食,它们需要食物维持生存,因此,捕鸟捕鼠就成为了冬天山林里重要的娱乐项目。有孩子们的欢乐声,冬日的山林决不会孤单寂寞。

    家乡的山林经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里,泥土、花草、松树汁的味道会在不经意间刺激我的脑神经,在那里,在千里之外的家乡,愉快的笑声仍在山林里回响,我的青春梦想也在那里放飞,只是这一切都属于自己的少年时代,属于曾经的我!

家乡的山林 - 绿竹 - 太 阳 以 西  , 国 境 以 南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51)| 评论(19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